2010年1月7日星期四

变暖 or 变冷?

天很冷,气候又成了热门话题,先看一则院士高论(原文链接):

中科院博导谈降温:由于大气环流被改变

全球气候出现大异常。北半球这几天受到强烈寒流和创纪录的大雪侵袭,从韩国到俄罗斯,从西欧到美国大平原,都因酷寒和暴雪而瘫痪。赤道地带和南半球过去一周则豪雨不断,造成肯尼亚、澳大利亚和巴西发生洪水和泥石流,造成上百人丧生。

本报讯 (记者黄茜)昨日早上的凄风冷雨让广州市民体验了冬天的"威力",联想起11月的那次大幅降温,有市民担忧:今年春节期间冰灾又会重演吗?对此,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匡耀求介绍,冬天越来越冷是全球大趋势。对比往年数据,广州此次降温不算异常。

"其实无论是幅度还是最低温度,这次降温都比不上11月的那一次。广州以往在一月份测得的最低气温是2.5℃,现在的温度在冬季来说是正常的。"匡耀求说,大家之所以感到这次特别冷,是因为降雨。这次降雨是由西风、西南季风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引起的。"下点雨是好事,2009年下半年广州地区几乎没有台风雨,所以特别干旱,相信市民也有感觉。"他介绍,预计7、8日温度还将继续下降,但9日起可能回升。

匡耀求介绍,从科学研究上看,广州的冬天迎来3、4次寒潮都属于正常。但他表示现在还很难预测2月春节期间会是怎样的天气状况。值得注意的是,他并不认可"全球将有更多暖冬"。"暖冬是气候变化初期的一种现象,现在大气环流已经被改变,以后全球的冬天会越来越冷。"匡耀求举例,比如受"厄尔尼诺"现象的影响,最近美国的德克萨斯州竟然已经下了两场雪。"要知道,美国的德州是相当于中国的广东,几乎从来不下雪的!"

google匡耀求,资料不多,但找到一篇发表于2005年的文章(原文链接):

专家:中国将从"南涝北旱"改为"南旱北涝"格局

新华网广州8月13日电(梁钢华 袁秀贤)专家认为,中国北方频发的台风暴雨现象,是中国气候在温室效应日益加重的形势下,正从"南涝北旱"格局演变成"南旱北涝"新趋向。

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匡耀求研究认为,随着中国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,估计在2010年左右中国目前"南涝北旱"格局将会改变。届时,中国气候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从目前的"南涝北旱"格局将彻底改变为"南旱北涝"。

匡耀求认为,近年来,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每年都在增加,其中中国、印度的增长最快。在中国,珠江三角洲、长江三角洲、京津唐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温室效应比较严重,其中珠三角地区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是全国之冠,这一趋向将直接导致全国的气候格局发生重大变化。

匡耀求表示, 温室效应的强弱除了与当地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的排放强度有关外,还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,尤其是地理环境的封闭程度等因素均对温室效应强度有明显影响。珠三角地区是一个三面环山的盆地,四分之三的边界是封闭的,只有一个珠江出口,这样的环境会加剧温室效应。而长三角地区虽然排放的二氧化碳多,但大气环境是全开放的,排放到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能够迅速扩散,温室效应的增强不像珠三角地区这么明显。

匡耀求认为,随着温室效应的增强,估计"南旱北涝"在未来5年将成为现实。届时,中国气候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北京和广东首当其冲受到影响,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将在暴雨冲击下加剧,造成本来含沙量已很高的黄河出现更严重的淤积,暴雨频率的上升和洪峰水位的提高将增加黄河决堤的危险。

从这篇文章不难看出,这位博导似乎持的又是"变暖"的观点,并且预言2010左右将会出现中国南北旱涝颠倒的局面。其实,这个带有"爆炸性"的观点并非匡耀求提出,而是源自美国国防部的"秘密报告"

随着全球气温的异常变化,全球变暖的学说已被广泛接受。然而学术界还存在一种完全相反的观点:全球气温并不会持续变暖,而是将进入变冷期,美国前副总统戈尔《不可忽视的真相》和BBC《全球变暖大骗局》这两部纪录片可谓两派对立观点的代表:
弹出

弹出

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,匡院士想必也没有什么确凿的结论吧?搞科学研究的人见风就是雨这样不好。这个"冬天越来越冷"固然不等于"全球变冷",但给我一种圆滑讨巧和特别牵强的感觉,"冬天越来越冷",夏天呢?夏天越来越热还是也越来越冷?假如夏天越来越热,这全球气候到底是变冷还是变暖了呢?

全球冷暖之争是一场长期的科学争论,20 世纪70 年代初就曾出现过气候"变冷说"。据英国《卫报》报道,主要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情况的两名俄罗斯科学家坚持认为,今后10年全球气候将变冷。俄科学院太阳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弗拉基米尔·巴什基尔采夫和加琳娜·马什尼奇认为,对地球气候影响最大的是太阳系活动的变化,而不是温室气体的排放,地球变暖和回冷是对太阳黑子数量和大小变化的反应。由于今后数十年太阳将进入活动消极期,地球温度将会随之下降。
更新:关于最近10年的太阳活动研究
太阳出奇的平静或预示下一个小冰期的到来

太阳活动对比图。2000年7月,美国宇航局"SOHO太阳轨道望远镜"观测到太阳正处于最活跃期(左)。2009年3月,太阳则像是一个空白的圆盘(右)。(图片提供:SOHO, the EIT Consortium, and the MDI Team )

2009年5月,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活动仍然继续处于极不活跃状态,甚至是近几十年中活跃程度最小的,而且太阳也是近一百年来最暗淡的。太阳这种出奇的平静状态引发了科学家们的担忧,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会导致下一个小冰期的到来。

上一次小冰期指的是大约在1300年到1850年间全球气候进入一个特殊的寒冰时期,其中最寒冷的阶段出现在大约1645年到1715年。科学家们认为,小冰期与蒙德极小期有关。蒙德极小期是指从17世纪以来记录到的、30年为周期的太阳平静期。在蒙德极小期中,太阳圆面上只能观测到极少数的黑子。在小冰期内,通往格陵兰岛的航道几乎全部被冰雪所覆盖,荷兰的运河全部结冰,阿尔卑斯山的冰河将许多山村吞没,到1695年冰岛附近已没有任何露天的流动水面。

众所周知,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为11年。在当前这个周期内,2008年太阳黑子活动仍处于低谷,到2009年本应该开始活跃起来。但是,科学家们发现,在2009年前90天内有78天太阳黑子活动都很少见,而且这段时间太阳也处于近百年来最暗淡的状态。科学家们由此认为,太阳如果继续平静下去,将有可能进入和当年小冰期时相似的状态,那么欧洲、美国和西伯利亚等地区就有可能会骤然变冷,进入不寻常的小冰期。不过,美国亚历桑那州罗威尔天文台天文学家杰弗里-豪尔也指出,这种小冰期可能不会影响全球所有地区。(via 国家地理2009十大太空发现

抛开严谨的科学研究不说,小时候冬天屋檐上那长长的冰凌子哪里去了?反正我是很少看到了,这,不是变暖是什么?
乞力马扎罗的雪越来越少了,北极冰面和永久性冰川都在萎缩,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。不过,这中间可能会伴随诸多"气候异常"的现象,比如前面提到的中国南北旱涝倒置也不是没有可能。

不管是地球之外的影响还是人类活动的影响,全球气候是一个整体,个人以为,在地球的一个时期内,冷热一定会有一个总体的趋势,究竟是《后天》式的梦魇?还是乞力马扎罗的悲情?
但也许,这答案是人类根本就无法想象的。

最后附一篇: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特别策划【变暖or变冷?】链接
新年小长假的最后一天,一场大雪突袭北方大部分地区,其中北京和天津地区的日降雪量均突破了1951年以来的1月份历史极值,河北省内高速公路几乎全部关闭。
随着雪天结束,随之而来的就是降温。北京气温将达到40年来的最低值,内蒙古呼伦贝尔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天已达8天,河南也受寒潮影响,气温一下子降了7到9摄氏度。
同样的麻烦从去年12月也出现在欧美等国。在美国,圣诞节前东北部突遭暴雪,首都华盛顿一度宣布进入紧急状态。在欧洲,"文森特"寒流袭击各国,到处冰天雪地,英法之间的欧洲之星列车因此暂停运行,仅波兰、捷克、德国和奥地利4国,一周时间至少冻死43人。
这让我们不禁回想起前不久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,各国为遏制全球变暖,就节能减排争得面红耳赤。
一边是暴雪与低温,另一边是全球变暖的科学结论,我们不禁要问:难道全球变暖是场骗局?

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

全球变暖是骗局?
由于气候本身的复杂性、不确定性,对全球变暖的质疑声就从未间断过。去年,一部名为《全球变暖大骗局》的纪录片在英国播出,片中称全球在浪费时间、能源和金钱,制造不必要的恐惧和惊慌。一些科学家甚至提出,地球并非在变暖,而是在变冷。

¤冰川时代来临
2006年新年,几乎整个北半球都遭受了低温天气的考验。来自西伯利亚的持续寒流在俄罗斯、日本等国夺去上千条人命,并且波及到我国河南地区和辽东湾等地。更令人不安的是,南欧与印度这些温暖地带也下了暴雪,大批人畜冻死。因此,一些科学家认为:地球面临着进入"冰川时代"的可能。
2004年,美国国防部的一份报告称在2010年至2020年,全球会出现一场巨大的气候突变,这会导致美洲、亚洲在内的北方地区气候干冷。这份报告引用了一个很重要的科学依据:历史上当气温升高到一定数值,不利天气状况会突然增多,气候很可能发生突变。
此外,根据俄罗斯科学院天文学家以及天文观测总台对太阳活动的观测,太阳辐射强度正在回落,这种回落趋势将有可能导致全球范围的降温。

¤深海巨震降温
关于全球气温走低,我国科学家郭增建还曾提出"深海巨震降温说"。他认为,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,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移到海面,使水面降温,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,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。
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,而且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。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尼地震海啸改变了这个趋势,此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。2005年2月,莫斯科和日本的降雪超过3米。与此同时,南半球夏季出现低温。同年年末,我国上海一夜降温17摄氏度,这一切似乎都在宣布全球变暖的终结。

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
暴雪源自全球变暖?
虽然质疑声四起,但大部分研究人员仍然坚称全球变暖趋势未变,而且这次北方遭遇的暴雪天恰恰就是由全球变暖导致的。

¤极端天气常现
不光是冬季暴雪,夏季高温同样源于全球变暖,它们被称为极端天气,科学家根据研究认定:正是全球变暖,导致了极端天气的增多。
随着全球气温升高,格陵兰岛的冰川不断融化,越来越多的淡水汇集到北大西洋,致使这里的海水盐度不断降低。盐度降低使得海水失去重力的推动,无法形成热盐环流,海洋的热量交换机制失效,这才出现了"热的地方更热,冷的地方更冷"的极端天气。

¤变暖是个大趋势
所谓的全球变暖,不是地球上每个地方都变暖,而是一个平均状况。因为全球大气的能量、质量是守恒的,有的地方高,有的地方就低。全球变暖使得某个地区温度持续异常偏高,那么在周围某个地方温度就会下降,出现极端天气事件,但总的变暖趋势并没有改变。

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沈永平也认为,以前十几年一直是暖冬,我们不能因为某一年或两年冬天格外寒冷,就说明气候变暖的趋势被终结了。反对气候变暖的意见一直存在,2007年IPCC(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)在发布气候变暖的报告的同时,一份持相反意见的报告同时出现。但这些反对意见的数据来源多是某一区域的气候变化,如果从全球长期的监测网数据与模型来看,全球变暖是毋庸置疑的。

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
气候时冷时热,变冷将更糟糕
气候究竟是变暖还是变冷,面对争论,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崔之久提出了时冷时热的观点。

¤气候变化有周期
崔之久指出,全球气候变化存在周期,只是这个周期的时间究竟有多长,现在还无法下定论。我国从上世纪40到70年代,曾出现过一个降温过程,1975年,有学者甚至为此提出我们将进入小冰期的观点。但从80年代开始,气候明显转暖。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了变冷还是变暖大惊小怪。
现在气候变暖是事实,但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一直有争论。对于气候变暖或变冷的影响,崔之久主张一分为二地来看。
全球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很大,如果气候变暖,造成冰川融化,海平面上升,可能淹没一些岛国,因此他们肯定不希望全球变暖。但对中国、俄罗斯、美国等大陆国家,全球变暖能够给内陆地区带来更多热量,扩大粮食作物的种植区域,全球变暖就会带来众多好处。

¤全球变冷更糟糕
近年来,有专家指出,与变暖相比,全球变冷的状况也许更糟糕。
从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也可以看出,纬度越高,人口越稀少,纬度越低,人口密度也越高,这说明人类是"喜热厌寒"的动物,水产和农作物产量分布也是如此。
如果全球变冷,为了御寒,光是取暖的能源开支,就是一笔天文数字;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会减少,甚至导致歉收,对人类食品安全构成巨大威胁;风雪阻断交通和电力,会使信息自由失去物质支撑。

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
从"变暖"到"变化"
¤文字变化有玄机
细心的你也许不难发现,不久前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大会全称并非全球变暖大会,而是气候变化大会。虽然文字变化不大,其中却大有玄机。
变化是一个常态,地球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。所以,"变化"指长期状况,而"变暖"则指近期状态。在美国,人们更喜欢用"气候变化"而非"全球变暖",这还要从布什说起:布什刚任美国总统时,其公共关系顾问建议他用"气候变化"代称"全球变暖",这样公众更容易接受,不致引起恐慌。

¤人类影响确存在
全球究竟是在变冷,还是变暖,学术界恐怕会继续争论下去,但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却真实存在。
沈永平认为,人类对气候系统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,但具体占到多大比例,是很难进行评估的。
地球系统维持了几十亿年,它有自身的运行规律,人类活动则使其运行偏离了自身的正常规律,就会对生态、大气等系统产生一定的危害。于是地球自身就会进行调整,这期间难免出现我们所见到的极冷极热等极端事件。
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≈
十窍门成就低碳达人
虽然我们对气候造成的影响还难以确定,但还是应该尽量倡导低碳生活。不要消耗太多的能源,减少掠夺性的开发,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资源。这低碳生活说起来抽象,但如果能够按照下面的小窍门做,保证你会成为低碳达人。

¤关掉多余的电灯
白天少开或关掉电灯,夜晚家里人尽量在同一个房间里活动,进出家门时随手关灯。

¤及时关掉电脑
统计数据显示,家庭中75%的用电都消耗在使电视、电脑和音响等保持待机状态上。如果一台电脑每天使用4小时,其他时间关闭,那么每年能节省约500元人民币。

¤多乘公交车
减少此类排放量的最好办法之一是:乘坐公交车。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,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,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。

¤网上付账单
在网上进行银行业务和账单操作,不仅能够挽救树木、避免在发薪日开车去银行,排放不必要的二氧化碳,还能减少纸质文件在运输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。

¤解下领带
2005年夏天日本商界白领换上领子敞开的浅色衣服。那年夏天,政府办公室的温度一直保持在28℃。整个夏天,日本因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7.9万吨。

¤舍弃牛排
联合国数据显示,全球肉制品加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排放总量的18%。如果你转作素食主义者,每年二氧化碳排量将减少约1.5吨。

¤打开一扇窗
打开一扇窗户,取代室内空调;夏天使用空调时,温度稍微调高几度。数据统计表明,只要所有人把空调调高一度,全国每年能省下33亿度电。

¤挂根晾衣绳
洗衣时用温水,而不要用热水;衣服洗净后,挂在晾衣绳上自然晾干,不要放进烘干机里。这样,你总共可减少90%的二氧化碳排放量。

¤自备购物袋
每年全球要消耗超过5000亿个塑料袋,其中只有不到3%可回收。塑料袋掩埋后需上千年时间实现生物递降分解,期间还要产生温室气体。下次去购物别忘记自备购物袋。

¤种一棵树
事实上"捕捉"二氧化碳的能手就是树木本身。要是你嫌自己种树太麻烦的话,至少可以捐钱给环保组织,让他们代劳。

Copyright © 地理时间 2009 www.comgeo.net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